标题: 《清代词学》(孙克强)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1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二)阳湖文派

恽敬、张惠言、董士锡等人的散文,气锐而有色泽,既桐城派之后,构成了一个以相同地域的文人为主干,有创作有批评的阳湖文派。

1.提倡理「正」意「洁」,主「厚、坚、大」:恽敬鄙薄徐渭、袁宏道之作,认为意与理都需正与洁,对古文至正体性的强调,是阳湖学派重要的准则,也显然被常州词派借鉴。常州词派的重视「意格」、「雅正」,强调词的体性与正变,都与阳湖文派有相通之处。另外,恽敬指出创作时应该力求「积之而为厚」、「敛之而为坚」、「充之而为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启发常州词派的后继者,晚清四大词家的「重、拙、大」有相似之处。

2.重社会现实之用:恽敬提出「文集之衰,当起之以百家」的主张,合于经世致用,这种文论也渗入常州词派的词学批评。张惠言论词,也体现出一种愈古愈好的观念。从恽敬、张惠言,到周济、谭献都呼应着经世派的学术思想。

3.主张騈散合一:阳湖派成员在喜爱古文与诗的同时,也喜爱骈文,这与桐城派视骈文与古文对立的见解显然相异。张惠言则是视诗赋词三者同源,常州文士的骈文,也多陶写性情、反应现实。

(三)常州词学

1.艳情词:清初承明词遗风,艳体流行。因此清初的常州词多香弱浮艳,为后来的常州词派提供了借鉴,他们屏弃这类的词,讲求微言大义。不过,清初常州词人已表现出一定崇雅的倾向,因此张惠言所标榜的「意内而言外」,事实上在此时已经有了。

2.陈维崧和阳羡词派:词论略有几个特色:
(1)推尊词体
(2)崇尚真情
(3)肯定多种艺术风格,尤其苏辛
(4)讲究词律

常州词派尊体且重立意,是阳羡的发展和承继,但张惠言对于苏辛只推崇其婉约一路,与阳羡派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济的「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词史观,事实上是脱胎于陈维崧的「为经为史,曰诗曰词,闭门造车,谅无异辙。」的理论。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1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张惠言的《词选》与词论

清初出现朱彝尊的浙西词派、陈维崧的阳羡词派、纳兰性德专学唐五代的言情小令,鼎足三分康熙年间的词坛。直到嘉道之际出现改变,张惠言的《词选》「开山采铜,创常州一派。」

一、尊词体、重意格的词学思想

(一)上攀《风》、《骚》,推尊词体

《词选序》中,张惠言首先从儒家政教的立场出发,为词体定位,将词推尊到了与诗赋同源的地位。唯有尊体,词才能担起「言志载道」的历史大任,在衰世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张惠言首先认定词起源于唐,「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表明它是继承乐府、合乎传统的新的文学体裁。再往上追溯,其实是上攀《风》、《骚》,进而抬高词体的地位。

词这种文学样式,事实上从五代盛行之初,只是人们花间樽前娱乐的工具,张惠言有意推尊词体,认为需要严肃的创作态度相待之。词便拥有讽谕美刺的历史传统和文学使命,他的《词选序》为扫浮靡之音,同样以儒家精神的积极面为其旨意,以迎合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精神。

(二)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张惠言从「诗言志」的古训出发,得出词应该书写情志,以立意为本的结论。张惠言的词的起点和归宿点,是贤人君子,合乎变风和楚骚的精神的「微言大义」。然而「意内言外」论词,也非张惠言首创,元人陆文奎至清初常州词人邹祇谟也曾提出。张惠言将追求词的内在意蕴放在首位,突出了词的表意性。明确表明自己欲以传统儒家之「仁义」、「道德」来建立诗之为教的路数。

(三)情与志、文与质的矛盾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初创时期的词论,本质上认识到文与质、政治教化与审美功能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张惠言为了倡导词学的有为而作,他特别强调了言志功能,向下发展逐渐出现矫枉过正的一面。因此也造成词评中很多生拉硬扯、穿凿附会之谈,情与志、文与质的矛盾也就在所难免。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1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二、兴寄观

比兴寄托是常州词派批评鉴赏和创作理论,虽谬误甚多,常为人诟病,但是却在清代延续百年之久。

(一)比兴的意义

比兴在《诗》中广泛被采用,张惠言强调词体的功能近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比是用譬喻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兴是通过接触事物而激发诗人的情感并托物寄意。张惠言认为,处于衰世,词人发泄对于现实的不满,出于忠爱之意,使统治者能接受政治教训而振兴王道,这样的词体就近于变风之义。

(二)兴寄的特色和局限

张惠言从创作的角度出发,提出比兴的运用必须依托于物类,词人由感于物而产生感情。因而,它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诗词创作情景交融的方法,而独有自身规律和特点。他指出了人的哀乐之情,必须与客观的物类相互对应,才能触发人心中的联想。但是如此一一对应,是否容易陷入忽视词作为一种情绪文学,具有很强的意象多义性,比兴托意在创作之先,结果只是把符号贴在词中,而无法感动读者。

三、鉴赏作品,注重微言大义

(一)     义理化

「取义」是张惠言评词的出发点,他所探掘的微言大义,有时却只是自相矛盾,与原作不符。他往往疏于考史,因此用己意解释作品时,自然容易偏颇。

(二)艺术形象的符号化

张惠言评词往往能从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探究思想内涵的意义。语言的形象,在他来说往往只是机械的符号,例如只要出现「柳」,不管词境如何,都一概模式化了。他将词定义为意内而言外,鉴赏词作也处处探求寄托的深意,虽然指出了批评的合理的一面,对于词也不乏贯彻深入的见识,但是他将所有符号都视为具有深沉的隐喻,却是违背客观事实的。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2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六、张惠言的《词选》对于北宋或南宋词的偏向

《词选》选目来看,唐词、五代词、北宋、南宋词皆有选,其中以北宋最多,南宋次之。谭献《箧中集》指出《词选》「虽町畦未尽,而奥窔始开,其所自为大雅遒逸,振北家名绪」的特点。常州词派以北宋为尊,在张惠言这里虽然已经规定了发展方向,但是他在理论上还没有表现出一种有意识的强烈倾向。从张惠言的《词选序》可知,他对于南宋词家姜夔、张炎,也给予一定重视,这一点和周济大不相同。周济则是反对尊姜、张的主张,鲜明地纠弹他们二人,认为姜夔词「疏放、酝酿不深」。

而张惠言《词选》的艺术趣味,则是明显以「醇雅」为正,为了「无使风雅之士,惩于鄙俗之音」,他崇尚的是雅正之词。因此他认为唐词最佳,五代始有变体,两宋而言,北宋又高于南宋。而尊体自然必尊于肇始了,所以他把唐代词皆认为是正声,而又以温庭筠词为最高,称其深美闳约。可见他鉴赏正体的标准,包含意和格两个方面,既不废美,又以深为先。蕴有兴寄之深,格调之雅两个方面。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2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董士锡──承张惠言,得推波助澜之功

张惠言词学对「微言大义」过于阐发,导致其释词强求义理的牵强附会,董士锡承张惠言之学,修正了唯义理的社会功能限定,补充了其抒泄激愤、平衡心理的功能,以及从创作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的「娱心泽身」的作用。

一、论词注重心理功能

(一)「不能出其怀持,以正于世之情」可发而为词

董士锡《周保绪词叙》:「士不能出其怀持以正于世,不得已而取其生平悲喜怨慕之情,发而为文,以见其志,亦非君子之所尚已。」

这段话表达了几层意思:首先以为词必须「岀其怀持以正于世」,凡出己怀抱之词,应符合古代诗人之旨,以「正得失、美教化」且有用于当时当世,此为第一要义。但倘若「不得已」,亦可有出于作家自身需要的个人一己之「生平悲喜怨慕之情」,这确认了作家在抒发情志上的丰富性和自主性。最后,「生平悲喜怨慕之情,发而为文,以见其志」乃指一己之私情、并不一定指向比兴变风之一、骚人之歌,这和张惠言《词选序》中所指的贤人君子的「幽约怨俳不能自言之情」及「言志载道」之志并不同。

(二)词可抒发感慨,调和情性

又在《周保绪词叙》中,董士锡并进一步指出:「故曰:君子之道,修身以待命,正也;怨,非正也。虽然,将抑其情而不予之遂耶?抑之不已,其气惨黯而不舒,其体屈饶而不宁,而偏激躁衿之疾生。」

这里是说,虽然君子之道固然该是以修身待命为之正,但倘若有怨,则失其正了,而此「非正」之怨情,若不任其自由抒发,必损人身心的健康,导致性情偏颇烦躁,疾病丛生。因此董士锡亦视词为抒发自我的载体。

(三)词具有「冶心泽身」之作用

董士锡还注意到了词供人审美、自娱、怡心的一面,补充了张惠言只重义理所在而忽略娱乐及审美一面的不足。认为词不只可成为士人「平气释躁」、「抒其惨黯」的工具,亦可藉词获得感官之愉悦,在创作中获得乐趣,在情感中获得满足,并藉此陶冶心境,益于身心。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2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二、创作注重审美价值

(一)「依喻深至」而又「旨哉可味」

董士锡对张惠言的创作论,同样有继承之处,亦有修正之处。其修正建立在比兴论的基础上:认为创作上与风格上须借着比兴寄托,来「隐其志意」,寄托自己「不欲言明」的情感。而「旨味」则指创作中须用之有味,将「自然英旨」、「真美之滋味」合而为一,不只是耳目言语感官的快适,且深远地向人的心灵拓展,使人独之,千载隽永。

(二)词以无厚入有间

「以无厚入有间」源出于《庄子‧养生主》篇:「指〈庖丁解牛〉依牛体自然之空隙下刀,而刀刃薄而不厚,以无厚之刃,入骨间有缝隙之牛体,游刃有余。」将这样的方法运用于文学创作,指词人以深细高妙、不落言荃的艺术手法,直入错纵复杂而又有其自然的「理」可循的情事之中,不即不离,运行自如地展现作品中深永蕴藉的审美境界的艺术手法。

三、标举词家,以「清雅」为高

(一)尚「清雅」,而又辅之以「丽」「雄」「逸」

董士锡论词,十分推崇「清雅」,同时要求辅之以「丽」、「雄」、「逸」。此番言论见于《餐华吟馆词叙》中,认为须以「清」药「鄙」,以「雅」药「嫚」,词品才得以正,得以尊。

(二)标举六家词,「合五代全宋以观之」

董士锡本于清雅,不满浙西词派推尊南宋,独崇姜、张的主张,认为应合五代全宋以观之,不能仅取南宋二家,而忽略五代、北宋的优秀词家。因此提出了秦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四家,合姜、张为六家。此六家所取的标准,是以「清雅」为高,而取其长处为「丽」「雄」「逸」,再度强调了清雅之不可缺。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3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周济-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家与革新者

周济对词学的重要贡献在于,他能从词的艺术特征出发,以艺术审美的眼光,来总结词的创作与批评,将词的研究从经学复归于文学本位中。作为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家,其影响一直到晚清以王鹏运、况周颐为首的临桂词派。

一、抒写社会兴衰的「词史说」

(一)本于立意,特铸「词史」新说

在承张惠言提高词之立意品格上,对词意作出新界定,强调词也应如诗般反应社会现实。在《介存斋论词杂着》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词史说」:

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渖互拾,便想高揖温、韦,不亦耻乎!

在这里,周济明确表明,词之大义所在,寄托之所重,当是时代之大感慨,而非小小的个人一己的「离别怀思」、「感士不遇」之类「陈陈相因,唾渖互拾」的士大夫私人际遇,而应是「绸缪未雨」对社会态势的防患未然;「太息厝薪」对黑暗现实的忧虑;「己溺己饥」对困于动乱频仍的民生疾苦的切身感受;「独清独醒」面对浊世而不苟合取容的独善其身。
   
周济的词史说,很清楚的把词视做和负有经国大业之使命的诗文一样看待,感慨所寄,多关于「盛衰」二字,并以此独树一帜。而在「修饰字句」与词之「用意」之间,周济是以意为先,强调词的立意与词品。在他看来,用意佳,字句自然也会珠辉玉映。但张惠言强调的是「感士不遇」和「离别怀思」,从中去婉转「讥切当世」,最终目的仍是「为君」;而周济则是「多故国之感」,以及社会兴衰之大感慨(见前段绸缪未雨、己饥己溺等等),虽不排除为君为道的一面,但也包含着为家国的「盛衰」的一面。突破了词学仅仅为帝王服务的圈子,而含有如诗文般,救时济世的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的内质。

(二)感慨盛衰,与人之性情、学问、境地不可分
   
周济在强调词的社会内容与经世致用的内质时,还提出了所有这一切盛衰之感慨,皆出于作者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由衷之言」,是作者对人生反复体验的真切产物之观点。唯有「见识多、识理透」者,方能赋词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会意义。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3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二、论词注重社会功能与自我实现相统一

周济的词学功能,折中张惠言与董士锡,体现为一种社会功能与自我实现相统一的特色。即一方面沿着张惠言「言志载道」、重义理之路,又结合自己的见识,使词的功能发展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吸收董士锡的「冶心泽身」,在重视意格上,融入「平衿释躁」、重自我表现的心理功能,这即是周济论词的功能论。

三、「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兴寄论的新阐释

(一)周济融会贯通张惠言与董士锡两家,既承认词上攀《风》、《骚》,注重意格的一面,又强调审美的特征,将兴寄的理论充分运用到其创作论中,提出了「从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的著名理论,从创作过程入手,对比兴寄托的实际运用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二)循序渐进的学词途径
即低层次的「初学者」作词时当有寄托,一旦进入高层次后,则以无寄托为上。认为「寄托」为学词者入门之必需途径。初学者必须懂得创作应该有为而发,有思想、有寄托,所以不先求艺术技巧,而应在词作中学习使用寄托的方法,历求有所寄。但初创作时求寄托,是为了入门,其目的是为了最终熟能生巧,融会贯通,达到「无寄托」之艺术高境。此无寄托非指词中一无寄托,相反的乃是寄托之化境,是指了无寄托之痕迹。

四、「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兴寄论的升华

此段论述,乃是对于前一段落中所提出的寄托理论做了总结性的论说,并对「兴寄」的技巧、艺术效果、创作过程作了生动的阐发。此观点乃提出创作中「意」与「境」相融的重要观点。此论说乃常州词派的一个重要创作家法,还成为王国维等人境界说的先导。

「非寄托不入」,即从寄托入门,进入创作堂奥,从意境生成看,「入」是一对一的,是有「我」之实境,故读者难以产生不确定的联想。「专寄托不出」,即走出寄托,兴发无端。从意境生成来看,出之「无我」之虚境,故人人都可凭此自己的想象,而情了无寄,倘若能入又能出,则可谓达到创作之化境。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3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五、周济「寄托出入」说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触类多通-「物」与「情」的多向性结合

物情的多向性结合,是周济创作论中「非寄托不入」的起点,但这里的物情关系是介于「初学者」与「既成格调」间的情况,是学词者渐入佳境、步入高层的阶梯。而位于此情况,他认为不能直观地将寄托之物与情直观地作一对一的比附,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往往具有多异性,即具有「隐而申之、触类多通」的特点。因此词作必须要将「触类多通」之物与「甲类毕答」之情结合起来,将作者的情感,假借于客观物象,能动地运用到词作中,使意象通过作者的想象、联想,呈现出再现性和多义性、多功能性的特点。

(二)意与境「浑」──论「境界」

意与境浑,是周济创作论中「专寄托不出」的最高阶段,此时作者兴发无端,来去无迹,触物连类,入境即悟,达到一种意与境浑、物我两融的化境。因此已经屏除了「一事一物」之「类」,而独出以「境」。境指具体的客观存在,相对于物类而言,其范围更为扩大无垠,容万物于其中,涵盖时空。而意与境相浑,则不知为何物、何者为情,两者相浑相融,自然寄托无迹可寻了。

六、区正变、立词统

   此部份乃简单的将张惠言与周济的正变观作一对照:

(一)张惠言重在「辨正变」,而周济则重在「立词统」。

(二)周济区分正变的标准于《词辨》、《宋四家词选》中所选之词可见:
1.「正声」标准:「风雅婉约」、「蕴藉深厚」
2.「变声」标准:「骏快驰骛,豪宕感激」而又能「委曲以致其情」,不失于「亢厉剽悍」

(三)张惠言「重质轻文」转为周济「文质并重」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0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在线
发表于 2011-7-10 12:54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七、中更三变

在前一部分,对于从张惠言到周济的「正变观」及其发展的不同脉络做了简单的对照。周济词学的正变思想从中可观出,即是肇始于张惠言,但又有所扬弃,而其正变理论,主要体现在《词辨》及《宋四家词选》这两个选本与序文中。常州词派的新词统,也正得力于周济「穷正变、分家数、为学人导先路,而词学始有系统、又归宿。」

而周济建立的「新词统」,经历过一个摸索中不断变化的调整与发展期,周济的正变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前人的影响之下,「变中求立」,最终建立起常州词派的新词统。对这一变化过程,周济晚年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有一段总结性概述:「余少嗜此,中更三变,年愈五十,始识康庄。」,此三变,未必确指刚好有三次变化,但从中却反映出周济新词统的建立,是有一个变化和调整时期的事实。这一调整期涉及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降温韦秦观,标举清真(温庭筠、韦庄、秦观)
(二)纠弹姜张,推崇两宋(姜白石、张炎)
(三)退苏进辛,济以梦窗(苏轼、辛弃疾)

周济要建立新词统,首先将张惠言立为标准的「温、韦」正统,拒之其以「正变」为标准的新词统之外,并打破浙西词派独尊姜、张的理论,亦不局限于「唯南宋为正宗」的狭小范畴,而将学词途径拓展至北宋大家,不再有南北之分。而董士锡标举「秦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姜白石、张炎」为「六子」,周济除了上述四家有所批判之外,对于其中的苏、辛亦有其自己的态度,即抑苏扬辛。

前人认为苏辛并称,并无高下,但周济认为苏、辛二人之词,在词风的豪放上虽颇具相同之处,亦皆为豪放词家的代表,但苏轼并未经历过国破山河碎的大悲怆,虽然「毁谤朝廷」、罪谪黄州等人生的大起大落,使苏词也颇具身世之感,但却少了辛词那种更为感慨、时代、家国的深广之痛,而饱受时代沧桑巨变的辛弃疾,其学问、境界自然与苏词不同,而于豪放之外,更深入地探到了历史赋予的沉郁悲凉感,也更符合于周济「感慨所寄,不过盛衰」的词史观标准。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5 21:28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544 second(s), 6 queries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涉江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