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中国为何没有更好的战争片
清蓉





UID 880
精华 0
积分 1
帖子 1656
阅读权限
注册 2002-11-29
来自 靜荷居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2 17: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转帖]中国为何没有更好的战争片

中国为何没有更好的战争片——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


    ■刘海波
    二战题材一直是影视剧创作的一个聚焦点,从对英雄的颂扬到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从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到战争对普通人心灵的摧残,艺术家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世界影坛也是在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的时候,才收获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等优秀之作。而作为二次大战的参战国和最大的受害国,中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拍出了《红樱桃》、《紫日》等从新的角度来表现这场战争的电影。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二战剧还没有摆脱“颂扬英雄主义”
    这一传统的模式。明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我们特别期待中国的艺术家能有凸现人类思想情感的高度和具有深厚的人性关怀的影视剧问世。
    ——编者
   
    根据军旅作家徐贵祥的获奖小说《历史的天空》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继在成都、广州等城市播出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后,不久前由东方卫视面向全国推出也引起了热烈反响,媒体不乏赞美之声,网络世界也是好评如潮。
    姜必达是近年来荧屏上少见的“圆形人物”,但作品仍未达到具有深厚的人性关怀的高度
    这部36集的电视剧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它在近50年(1937-1980年代)的时间跨度里,通过主人公姜必达(原名姜大牙)及其战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文化大革命”及此后的命运跌宕,为观众展示了一片曲折复杂的历史天空。时间的跨度为作品提供了容量和厚度,历史反映和人物塑造上较高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则是其成功的关键。主人公姜大牙作为一个有缺点、成长中的英雄,是近年来荧屏上(甚至文学领域)一个少见的“圆形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部电视剧的精华浓缩在姜大牙性格发展的战争岁月,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因此,尽管这部电视剧时间跨度很长,它仍然可以被看成一部战争题材剧。然而,正是在电视剧最精彩的战争部分,却仍然没能从已有的战争题材影视剧中脱颖而出,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高度——那种具有深厚的人性关怀,能够立于世界同类作品之林而无愧于我们民族曾经经历过的深重的战争苦难的高度。
    作为最有资格也最有可能对二次大战做出深刻反思的国度,中国却鲜有产生世界影响的反思之作和重量级作品,这是值得深思的
    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短短三十年就发生过两次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人类在承受巨大苦难的同时,应当也更有条件在反思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中国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国,经历了长达八年(如果从1931年算起,应该是14年)的艰苦抗战,付出了伤亡军民3000多万、损耗财产5000余亿美元的巨大代价,是最有资格也最有可能对这场战争做出深刻反思的国度!
    然而遗憾的是,当法国人阿伦·雷乃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拍出了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夜与雾》、八十年代克罗德·朗兹曼又奉献了《浩劫》;当前苏联在五十年代拍出了《雁南飞》、《第四十一》,七十年代拍出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当九十年代的美国拍出了《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当近年来意大利人的《美丽人生》和以波兰人为题材的《钢琴师》纷纷赢得世界瞩目的情况下,中国,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参战国和最大的受害国,却鲜有产生世界影响的反思之作和重量级作品,这不能不引起中国艺术家们的深思!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在惭愧和焦虑之余,更应当追问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
    把战争剧等同于英雄剧,单纯描写英雄人物智勇双全的一面,认为悲剧的描写让人意志消沉,这是目前中国二战题材创作的三大误区
    在我看来,与赢得世界瞩目的影视作品相比,中国战争题材的作品存在如下的误区:
    误区一:战争剧等同于英雄剧
    如上文所说,《历史的天空》是一部英雄的史诗,镜头对准的是抗战中以姜大牙为中心的一组抗战英雄,就这一点来说,它延续了建国以来中国影视乃至文学中战争题材作品的主流。建国五十余年,具有影响的战争题材作品,诸如《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等,大都可归为“英雄谱”系列,其主人公不管年龄大小、身份如何,无一不是英勇善谋的战斗英雄。战争是催生英雄的地方,英雄是战争剧当然的主角。但是被战争所裹挟,被迫经受战争苦难的绝不是只有战士。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席卷世界旷日持久的一场战争,战火笼罩了大半个世界,危险和苦难随时会降临在每个人头上。因此,战争剧要表现的就决不能只有战场和英雄,而忽视对那些被迫卷入战争的普通人命运的关怀。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一大批优秀的二战题材影视作品,例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美丽人生》、《雁南飞》等都是以普通人为关怀对象,表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以及普通人在战争中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人们通常把勇敢、坚强等视为军人的职业品质,因此,如果把坚强、勇敢等因素赋予战争中的普通人时,会给作品带来更大的表现空间,给观众以更强烈的震撼!《辛德勒的名单》不正是把英雄的品格赋予了一个德国商人,才使人性的光辉如此夺目么!何况,绝大多数观众都是普通人,他们可能崇拜英雄,但会更认同战争中的普通人的生活,产生更强烈的共鸣,因此忽视或者说对战争中普通人命运的重视不够,不能不说是我国战争剧的一大缺憾。
    误区二:英雄人物智勇双全
    回顾我们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勇敢如《铁道游击队》里的刘洪;或智谋如《鸡毛信》里的海娃;或是智勇双全如《平原游击队》里的李向阳、《敌后武工队》里的魏强;而《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则是一个起初只表现为勇敢,后来慢慢成长为兼具智谋的英雄,可以说勇敢和智慧基本涵盖了我们英雄人物的全部性格内涵。智者勇者固然是英雄,但英雄的品格绝不仅仅只有智勇,英雄作为个体的人,他同时还具备人的性情。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作品用在英雄人物心智层面的笔墨很多,用在性情层面的笔墨却少之又少,我们文学艺术中对英雄的最高理想是“大智大勇”,往往忽视了大智大勇者同时也“至情至性”,千古英雄项羽、关公,哪个不是如此。一般来说,智勇是人性中较为表层而刚硬的成分,性情才是人性深处柔软的部分,回避或者忽视后者的表现,必然影响了我们英雄人物的人性厚度,也影响了战争剧的感染力。
    对英雄人物性情表现上的缺失也与我们的文学传统有关。以传统的评书、戏曲和章回小说为载体的民族文学中,一直存在一个英雄传奇系列,其人物特征是智勇双全,其艺术特征是强调故事的曲折性传奇性,而忽视人物的内心开掘。《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作为一个粗中有细的“草莽英雄”,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英雄传奇系列在当代文学中的传承。建国后有战争体验的第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文学影视作品具有鲜明的通俗品格,侧重表现英雄人物智勇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性情的一面。新时期以来在这一点上已有所改观,《历史的天空》中就有一场浓墨重彩地表现姜必达在失去恋人东方闻音后悲痛欲绝的戏。然而,那些即便触及到英雄性情的作品,也只限于写英雄正面的值得肯定的美好性情,鲜有涉及其性情弱点的。
    而与我们的战争剧相反,同样是表现战场英雄的美国电视剧《兄弟连》,却在讴歌士兵英勇战斗的同时,把镜头对准了他们面对战场残酷时的恐惧、彷徨和消沉,表现了他们杀戮后的痛苦和自责,这些固然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但是只有有弱点的人性才能赢得普通观众的认同,也才能表现出战争的丰富性。
    误区三:悲剧让人意志消沉,表现残酷是自然主义
    长期以来,我们除了一部《甲午风云》外,鲜有战争悲剧问世。新时期后,出现了像《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八女投江》、《赵尚志》等悲剧性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但是它们或者重在表现事件,未能塑造出有丰满个性的人物,或者未把镜头对准战场,展示出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因此总不能让人满意。如果说英雄剧促人奋进,悲剧则往往让人反思,在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无疑是反思。而表现战争的残酷不是为了满足观众嗜血的欲望,而是让观众震撼和思索。残酷是战争的本来面目,不敢表现残酷,就是不敢直面真实,不直面真实,自然也就无法彻底清算这场人类的劫难。
    创作上的误区,造成了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狭窄,也影响了创作观念的变化
    中国影视战争题材创作的误区,造就了同一个结果:不能反映战争的全面真实、丰富真实和深层真实!从已有的作品来看,我们的二战题材影视剧在内容的选择上还比较狭窄。我们抗战剧的主要表现对象大多集中在“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小股武装身上,这一题材适合表现传奇和计谋,却很难表现出大兵团作战的震撼效果,这无疑影响了我们抗战剧创作的丰富性和艺术感染力。而事实上中国并非没有可歌可泣、分外惨烈的大兵团正面抗战,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豫湘桂战役、中国远征军等,其丰富、惨烈、悲壮的事迹都有待我们去挖掘,去表现。时至今日,我们所具备的高科技手段,已经足以为拍摄这样的大场面提供必要的技术上的支持;而我们对这场战争越来越深入的思考和相关史料的不断发掘、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推出,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材料。关键就看我们的影视艺术家怎么做了。
    其实这种创作能力的不足,也来自我们自身的创作观念的障碍。《兄弟连》播出后,有人曾经将它与中国军事题材作品作了比较:诸如《兄弟连》中“枪杀战俘”、“抢劫财物”、“露水爱情”、“厌战情绪”、“恐怖感受”、“独立思想”、“欣赏敌人”、“尊重生命”、“赞美活着”等情节,这些内容能否出现在我们的战争剧中,在剧中如何来表现,这其实是创作者如何来把握好尺度的问题。事实上,表现违纪行为并不意味着赞成违纪,表现英雄身上的缺点是为了让英雄更真实,在许多老革命家的回忆录和传记里不乏上述“违纪行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在我们心目中的光辉形象。正如《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参军除了打鬼子外还想着升官发财,加入革命队伍是因为被一个漂亮女战士吸引,当了小队长后强要士兵的新鞋,贯穿其戎马一生都脱不了那么一点蛮横,可以说缺点甚多。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受伤的战士仍是战士,姜大牙仍然是观众心目中最可爱的英雄。
    中国影视战争题材的缺陷,与创作者缺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广阔的世界眼光有关,这种缺陷的造成,既有自身文化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中国影视战争题材的缺陷与创作者缺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广阔的世界眼光紧密相关。这种缺失从远里说,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中缺少形而上的维度,缺少宗教性的悲悯情怀;从近里说,则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人性和人道主义视为资产阶级的专利,以至于当我们重新承认了其价值,却无法找到它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传承。由于缺少长期的人道主义滋养,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就很难在其创作中体现出对生命由衷的尊重,对人性善与恶的深刻体察。
    此外,自近代以前,我们把中国看成全部世界,近代以后,由于列强的欺凌,我们把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又处在长期被封锁中,这种客观上的长期“独立”(既是孤立也是自立),使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很少把我们民族的兴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缺少从世界立场、从普遍性的意义上观察问题的习惯和胸怀。具体到二战作品,表现为题材上我们只强调独立自主抗战,较少表现盟国友军联合抗敌,主题上则是多从我们民族立场出发理解战争,而不是从人类立场反思战争。而由于抗战是我们民族自鸦片战争起一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因此我们较少从人类灾难、人类悲剧的角度来看待、理解并表现这场战争。
    无论对中国艺术家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来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都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世界影坛也是在战争结束半个多世纪的时候,才收获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师》等优秀之作。而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也陆续拍出了《红樱桃》、《紫日》等二战电影,试图把对战争的反思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非常好的开端。中国的艺术家应该、也完全有能力,为世界人民奉献出更具影响力的伟大作品,尤其在明年这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六十周年的特殊年份,我们更是充满了期待。





尋芝問畫師 向君心上覓
顶部
梦烟霏





UID 746
精华 1
积分 36
帖子 2055
阅读权限
注册 2002-5-5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3-20 14: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转帖]中国为何没有更好的战争片

道理其实满简单,就是欧洲人都接受了德国的道歉,也在其道歉中看到了和平的希望,小了说也收到了来自一个侵略者或多或少的赔偿。而在中国或者说亚洲不然,一种仇恨也只能以另一种方式去发泄。就好象小鬼子依然在不承认事实一样。。。





世间事,曰嘲骂,曰讥讽,曰毁誉,轻扬眉冷然一笑,懒与纷争。 红尘里,是亲切,是怜爱,是相惜,暗弹指柔肠千结,因我多情。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5-4 20:51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798 second(s), 7 queries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涉江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