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战国策》和《史记》的文笔
胡子


会员



UID 414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28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6-8-1 22: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原创]《战国策》和《史记》的文笔

    夜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看到《冯谖客孟尝君》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即冯谖这个人物在《战国策》与《史记》中是有一点小差别的。由此也体会到了司马迁的卓越的文笔与缜密的逻辑思维。举例如下:
       《战国策》中说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史记》说他: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草鞋之意)而见之。
       很显然,战国策中的冯谖更像无能之人。是因为无生计才到孟尝君的门下。还托人说项得以收留,这多多少少有些过度的死要面子。而史记中的形象则更丰满一些,写得更附合一个士的条件。虽穷但不自卑,还有洒脱之意。可以看出,司马迁笔下的冯谖更附合春秋之士一些。因为在当时,士是社会中很独特的一个阶层。简单的说不用服役,自由之身,重气节学识,会得到各国君主的尊重与认同。也许这正是做为士的权利与义务。衡量士的标准从来没有与财富挂在一起。再看:
       《战国策》: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
       《史记》: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驩(史记中作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
       这两段更为有意思,《战国策》中的孟尝君象一个大善人,说话过于形式,且言语间对冯谖不大尊重,说话的技巧性不强。而冯谖完全象一个混吃喝的穷鬼,且言语简直是不知羞耻。《史记》则不然,孟尝君并没有因为冯谖脚穿草鞋而瞧不起他。言语中相当客气。且流露出了求贤的本意。而冯谖的回答不卑不亢,“闻君好士”很明显是说出了自已是“士”!意为日后必有所报。而这一层意思在《战国策》中却没有体现出来。再看:
       《战国策》:“左右以君之贱之也(手下人因为孟尝君瞅不起他),食以草具……”,很明白的交待出了孟尝君当时确是瞧不起他的。且看这一段“居有倾,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那就是说冯谖当时受的待遇并不是门下食客所受的待遇。这和孟尝君求贤的声名有太多在差距。后来“居有倾,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这里可以看出孟尝君的家人对这位名士更谈不上尊重了。众所周知,春秋之士特点之一即是不可受辱。而从这里看来,这个冯谖根本不像是士,而更像一个曾经受过恩惠,后来此报恩的人。还有这一段:“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看看,这简直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一路招摇卖弄,很是烦人。后来他对起居不满,直到孟尝君把他的母亲接了过来才消停下来。反过来我们再看一下《史记》
       《史记》: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一开始就把冯谖当成食客而不是白吃食的,且是主动相问,主要是怕怠慢了客人,这与孟尝君的名声相附。)答曰:“冯先生甚穷,犹有一剑耳…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可以看出手下对这个人还是蛮尊重的,至少在语言上,回报得也相当详细。)后来冯谖亦对起居时有不满,《史记》中说“孟尝君不悦。”这一点相当附合逻辑。因为当时这个冯先生并没有对孟尝君做过什么贡献。引起不高兴是必然的后果。而在《战国策》中孟尝君的脾气就极为可人的多了。
       后来,就发生了孟尝君欲找人收回薛地贷款一事。二书记载如下:
       《战国策》中是写冯谖自报奋勇去收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如果没看《史记》我将会极度纳闷,不就是去本家地盘收个费用这件小事,何以门下三千食客竟无能人,听说有人自愿竟会如此高兴?
       《史记》中却交待得很是清楚,因为食客太多,所收入不足供养,故放钱于薛地,结果到期却只收来一小部分。且并不是冯谖自动请行,是下人推荐的,这也与“士”的特点相附,名士自成大事,像这种收钱的小勾当根本不会入冯谖的法眼。或者说是对士的一种侮辱。想来正是让孟尝君苦恼的原因所在。
       结果“两人”的行为更是大相径庭!
       《战国策》说冯谖到薛地后将欠条一一核对之后,便付之一炬。(这不是有毛病吗?明显是装大了,拿着别人家的钱不当回事。)
       《史记》说冯谖到薛地后很快收到十万钱,购肉,酒若干,把能还钱和不能还的人全约了过来。大吃一顿。趁人酒酣之后与之相约还债之期,能还者定期,不能还者将欠条烧掉。并且在酒局最高潮的时候不忘吹风——“‘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彊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
       《史记》中的这一段相当精彩,重要的是这段描写合情合理。达到了一箭数雕,名利双收的效果。冯谖的眼光,手腕,才智在这里一览无遗。而《战国策》中的那个他就明显逊色多了。毫不留情的说,更像一个心怀鬼胎伺机报复的败家子。。。。。
       收钱之后:
       《战国策》(原文太长)说骈谖收款之前曾对孟尝君说:收来钱后我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吧。结果冯谖烧掉欠条之后,回来说,我看你家缺少“义”。所以就买了回来。如原文所说“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这样一篇冠冕堂皇的言辞很让人厌恶。太假,简直是渎职,借花献佛,收买人心。还找这样一个借口!难怪孟尝君也说:“诺!先生休矣!”
       《史记》中冯谖如此回答孟尝君的诘问:“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馀不足。有馀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好一番言辞,有理有据有节!条理分明,清晰透彻。
当然,这个笔记不排除带着有色眼镜看《战国策》,也有明显的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为了衬托鲜花,多放些叶子是有的。。。
       但是正如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文学家,史学家。史学且不必说,这个文学功底往往是从字里行间看书来的………

顶部
莲若


会员



UID 1662
精华 5
积分 140
帖子 710
阅读权限
注册 2005-7-10
来自 北京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20-5-28 15:38  资料  个人空间  主页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这篇竟然是没看过的。按个手印。已阅。





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18 05:40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668 second(s), 7 queries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涉江 - Archiver - WAP